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科技指标与评价、区域科技进步、高校与研发机科技管理、产业科技管理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 主办单位: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
  • 国际刊号:1000-7695
  • 国内刊号:44-1223/G3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120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19
  • 综合影响因子:1.08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第17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自主创新专论

基于专利分析的中美水污染控制治理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比研究

摘要:当一项新的技术产生,具有不同程度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对此技术的研发活动表现是有所不同的,专利信息能够较为客观地对这些现象进行反馈。根据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相关专利数据信息,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专利申请年代、专利权人构成、活动年期、专利平均年龄以及专利价值等方面对中美两国相关专利数据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美两国科研活动在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创新主体构成、专利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6

知识链视角的跨国公司研发组织结构研究

摘要:研究开发作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其研究开发涉及到多区域的问题,如何从结构上确保快速应对市场需求以及研发资源的快速共享,是众多跨国公司在不断探讨的问题之一。研究开发的实质是知识创新活动,而其组织结构直接影响知识流动的方向、环节与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研发绩效。从知识链的三个维度出发,包括知识深度、宽度以及知识粘性,探讨跨国企业研发组织结构类型的选择。
7-10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协同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批启动的10个体系之一,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5年来,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实行“岗站时接,站间互助,分区协作,重点攻关,新老结合,站县辐射,资源整合,内外联动,中外交流,产学互惠”等十大举措,强化体系的联动性,保障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有效提升了大豆产业技术研发能力。文章介绍了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完善协同创新机制的主要措施及实施成效。
11-15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

摘要:作为现代经济基础的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持机制。通过对Levine模型的改进,可以立体透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传导机制。事实上,金融体系通过功能的发挥和自身发展,主要通过资本形成、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机制影响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推进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提高金融工具和产品创新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16-19

基于抉择机制的新兴技术演化机理研究

摘要:新兴技术(EmergingTechnology,ET)具有创造新行业的潜能,并能对现有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因而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就新兴技术的形成与演化一般过程以及基于抉择机制的新兴技术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为我国新兴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0-24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科技发展与政策

在技术创新中整合内部互补资产的机制研究

摘要:有文献关于企业整合内部互补资产推动技术创新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无法对日益增多的跨部门协作创新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分析互补资产的控制和使用特点、互补资产的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等影响内部市场的因素,阐述主体、价格、支付、监管等互补资产内部市场的构成要素,探讨企业通过市场化配置内部互补资产的运行机制以及内部行政协调互补资产的问题.提出信息共享、职能渗透和运用权威等协调互补资产的措施。
25-28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构建及路径选择

摘要: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在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之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资源、能源价格上升,劳动力、土地、资本三大要素重新定价,广东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为实现产业从高碳增长模式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从广东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建立倒逼机制的必要性,理清机制构建的思路,构建机制结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以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
29-33

科技创新平台内涵特征与发展思考

摘要:科技创新平台是整舍集聚科技资源、具有开放共享特征、支撑和服务于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活动的科技机构或组织,是全社会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结合实际创新性地提出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定位、功能特性和主要类型,总结主要进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面临的形势需求,提出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发展思考和若干工作建议。
34-37

依靠科技推进现代生物种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生物种业是农业的核心基础产业,文章研究旨在从农业科技的角度为四川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跨越提供借鉴。四川省生物种业原始创新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支撑能力、种子生产及供种能力和种子企业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科技对策是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力度、加快种业科技成果应用、提升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供种技术水平、加强种业科技平台与队伍建设以及加强种业国际合作交流等。
38-41

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新趋势与我国的战略选择

摘要:解读了当前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新趋势,并从市场规模、技术进步以及政策背景等方面分析相关的原因,最后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风险和战略选择。
42-47

杭州国际科技合作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国际科技合作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和分析,剖析杭州国际科技合作现状,在规模、资本、技术、人才和政策等方面与深圳、上海等城市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发展对策,同时可为国内其他城市国际科技合作建设提供参考。
48-53

海西经济区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摘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产业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方面问题仍然很突出。阐述海西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理,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应运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创新机制体制的措施来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4-58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科技指标与评价

基于粗糙集的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以我国16家钢铁企业为例

摘要:科学准确的评价是明确发展循环经济重点环节与关键路径的依据。构建了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粗糙集理论,以我国16家钢铁企业为例对指标体系进行约简,确定了指标权重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与企业规模有关,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表现优于非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实证研究丰富了微观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同时验证了方法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59-64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苏州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摘要:运用竞争优势理论修正产业竞争力GEM模型,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全面解析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筛选影响服务外包产业指标,完善指标体系。在对苏州服务外包产业实地调研基础上,以国家正式批准的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国外服务外包产业发达地区作为研究比较对象,全面比较苏州与其他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力争全面清晰认识苏州服务外包产业格局,系统分析苏州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竞争优势及劣势,研究促进苏州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措施,为提升苏州乃至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65-71

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

摘要: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环境支撑三方面构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呈上升并加速提高的趋势,技术创新投入及专利制度对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提升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72-75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高校与研发机构科技管理

“985工程”高校学报在不同数据库中评价指标对比分析

摘要:为了使读者、作者、办刊人全面客观地看待期刊在不同数据库中的评价指标,对20种“985工程”高校主办并冠以校名的自然科学版学报在万方、维普数据库中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期刊他引率3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种学报的这3个统计指标在两大数据库中的排名结果有较大差别,统计源的差别可能会使统计结果不能真正反映某一期刊在同类期刊中的学术地位和作用。对期刊进行评价时,必须科学、客观地使用数据库中的评价指标。
76-80

机构引文索引在高校科研成果典藏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高校科技创新意识的增强和体制改革的深化,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大量的科研成果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这对传统的科研成果管理方法提出了挑战。提出将科研成果管理与机构典藏相结合,重点论述了机构引文索引理论基础、应用价值、重要性和可行性,籍此可以来开展针对特定机构的科研产出力、成果影响力、资源保障力等评价管理工作。
81-83

基于IVprobit模型的信任与高校教师科研合作关系研究

摘要:利用浙江省6所高校调研数据,基于IVprobit模型考察了信任与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的关系。研究发现:信任对高校教师科研合作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信任关系会在高校教师间相互影响并随着高校发展水平的提升得以强化。此外,专业关联度与竞争度以及学校内部沟通也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科研合作。
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