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科技指标与评价、区域科技进步、高校与研发机科技管理、产业科技管理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 主办单位: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
  • 国际刊号:1000-7695
  • 国内刊号:44-1223/G3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120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19
  • 综合影响因子:1.08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科技管理研究 2015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自主创新专论

组织创新氛围对企业专利创造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

摘要:在中国科技投入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有些企业专利创造能力并未得到提升,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创新氛围对企业专利创造能力的影响机理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组织创新氛围对企业专利创造能力有正向影响;组织学习能力在组织创新氛围与企业专利创造能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企业规模正向调节组织创新氛围对企业专利创造能力的影响假设不成立。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1-6

创新型企业的形成:基于网络能力和创新战略的案例研究

摘要:在开放创新的背景下,企业的网络能力对其创新型企业属性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过程受到企业采取的创新战略形式的扰动。据此构建了网络能力、创新战略和创新型企业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进而应用验证性案例研究方法对结论进行了分析。发现网络能力对创新型企业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当企业网络能力强时,探索式创新战略比利用式创新战略更有利于创新型企业的形成。企业应当在综合评价自身网络能力结构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创新战略形式,才有利于将自身打造为创新型企业。
7-12

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及技术创新的进步,人力、财力等创新资源成为各创新主体竞争的焦点。运用区位商方法测算了创新人力资源和创新财力资源的集聚水平,并将这两种集聚水平引入知识生产函数模型中,考察了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非线性作用,对行业间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创新人力资源及财力资源集聚水平对创新绩效有非线性影响,创新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13-19

小微企业智力资本创新力与区域创新氛围的贡献研究——以江苏省小微企业为例

摘要:依据智力资本理论、区域创新理论,研究分解出智力资本的核心创新力与区域创新氛围的逻辑联结。结合江苏小微企业调研数据设计的指数与子指标,衡量了小微企业智力资本创新力对区域创新氛围的贡献关系与价值。分析表明,单个小微企业的智力资本创新力对区域创新影响有限,而小微“群”的智力资本创新力才是区域创新氛围形成的重要支撑,其中知识与技术创新力不可分割,对组织内创新的产生和延续至关重要;而环境创新力则需要依靠小微“群”的组织资本,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协同组织外创新支持来共同促成。
20-26

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摘要: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研发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最大;静态空间模型对空间溢出效应产生过高估计,动态空间模型由于分离出了前期相关因素对本期的影响,使得估计结果得以部分矫正。
27-30

韩国三星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持续创新模式及启示

摘要:韩国三星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代工、跟随和赶超的发展阶段,借助韩国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推出的一系列鼓励措施,韩国三星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一定的地位,其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持续创新模式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31-33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科技发展与政策

中欧渔业科技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003-2012年中国和欧盟国家的涉渔SCI论文和TDA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章从整体发文情况、渔业科技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欧渔业科学研究发展迅速,学科重叠明显;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国及临近海域,欧盟则涉及了各大洋;中欧渔业科技研究热点逐步集中于水产养殖技术开发和渔业资源的变动、补充机制。鉴于我国渔业研究水平总体低于欧盟,有必要加强中国一欧盟渔业科技合作,提升我国相关研发水平。
34-40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创新——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视角

摘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当前国内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互动的关键力量。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多领域技术的协同创新和多种产业的联动配合,有效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在特定区域内构建一个能支持持续创新活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安徽省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案例研究表明,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主要在于:一是以产业内的核心企业为主,构建创新技术链和产业链进行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二是通过企业边界开放,创造开放式创新机制以实现多主体协同创新。二者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支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41-46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科技指标与评价

中国内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测度及收敛性分析

摘要:利用DEA—malmquist方法,以2002-201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方面对中国内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阶段性、区域性和收敛性特点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7-2011年我国内资工业企业TFP增长率高于2002-2006年,技术进步是其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东部地区TFP增长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并形成了中西部两大“俱乐部收敛”。
47-52

以质量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发现机制研究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人才评价发现的科学性,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是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然之趋。以科技人才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科研轨迹大数据为基础,以面向质量的科技主题为线索,构建了用于科技人才评价发现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科技人才模糊认知发现方法;建立了科技人才评价发现的共享平台系统。以此转变科技人才的被动评价为主动发现,实现科技人才评价发现的现代化。
53-55

新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与优化

摘要: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度模型测评新疆及15个地州区域协调度。研究表明:2005-2012年新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由弱协调发展为协调良好。从时间维度来看,区域协调度呈现V型变化趋势;从空间维度来看,伊犁州基本协调,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不协调,其余地州均为弱协调;从地区划分上看,北疆区域协调度最高,东疆次之,南疆最差。在耦合协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讨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13个因素看,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比重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从影响生态环境的12个因素看,三废排放量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基于以上研究,给出提高新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应对措施。
56-61

基于VIKOR方法的煤矿生态建设评价研究

摘要:煤矿生态建设是解决传统煤矿开采模式引发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从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物减排、资源利用、生态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了煤矿生态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VIKOR方法的煤矿生态建设评价模型,并对冀中能源集团5个煤矿生态建设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煤矿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符,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能够合理地对煤矿生态建设效果进行判断。
62-65

沿海省区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潜力评价研究

摘要:海洋资源、空间争夺日益激烈,海工装备制造业成为各沿海国家及地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有利的政策支撑下,我国沿海省区掀起海工装备基地建设热潮。以我国沿海省区为研究对象,从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和发展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和相关系数赋权法对其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指标与产业发展潜力的相关程度存在较大差距,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产业的发展潜力;各省区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潜力来源各有侧重,突出地区优势有助于协调区域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将沿海省区按照发展潜力划分3个等级有利于地区产业发展途径的选择。
66-70

基于熵值法的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综合绩效实证分析

摘要:通过选择反映辽宁省产学研合作发展水平的3层22个指标,构建了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值法和德尔菲法,对2008年、2011年辽宁省产学研合作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辽宁省产学研合作发展过程中存在基础投入规模不足、企业科技机构建设不足等问题;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为辽宁省今后产学研合作的推进和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71-76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区域科技进步

影响上海市科技创新效率之因素实证分析

摘要:通过大量统计及实地调研的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上海市创新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主体是政府,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格局;二是R&D投入中国际采购额度高,而国内的产学研合作较少;三是国资、外资主导的企业生态,缺少有创新活力的企业主体;四是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缺乏创新动力;五是研发经费的分配重物轻人,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77-83

基于锡尔系数的广西R&D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

摘要:运用锡尔系数分解方法,对广西五大经济区域R&D投入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广西五大经济区域R&D投入的地区总差异总体上呈现减小趋势,经济发展的地区总差异总体上略呈增加趋势,两者之间的差距在2007年以前较突出,但之后这种差距在逐年缩小;R&D投入、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分别与R&D投入、经济发展的总差异的变动轨迹和变动趋势较相似,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总差异变化的主导性因素。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84-89

新疆全要素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基于非参数DEA模型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2005-2011年新疆地区15个地州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评价,继而运用Gini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Theil指标对各地州能源效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能源差异的动态演进过程;利用面板数据估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影响力等要素对新疆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2005-2011年期间,新疆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是主要原因,但能源效率差异显著,由“单峰”向“双峰”演变;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和政府影响力的调整促进了新疆地区能源效率的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新疆处于依靠能源提高经济增长的阶段,所以其经济增长对能源效率是有负向作用的。因此,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加强对外开放力度以及加大政府节能减排措施的监管,能够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90-93

高校服务辽宁省小微企业发展的机制研究

摘要:高校服务小微企业有助于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辽宁省高校依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已有约60%的小微企业与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呈现增长趋势,但当前高校在服务小微企业中存在意识不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辽宁省高校应增强服务小微企业的意识,并构建高校和小微企业的对接机制,以推动辽宁省小微企业发展。
94-98